| 微信 : Adelaidehelp 联系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开启辅助访问
  • 区域置顶

      [中西文化] 羞辱的文化:一位赴美妈妈对国内教育的反思(图)

      [复制链接]
      大灰狠 发表于 30-3-2016 07:21:27

      本篇内容为转载/翻译内容,仅代表原文作者或原媒体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我曾经写过很多文章,提到我们的教育总是希望培养完美的孩子。有些家长不愿承认(包括我自己),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样想。可是每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比如黏人、爱哭、内向……家长就担心得不得了,到处询问解决办法。

      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神圣午睡,带着女儿去了美国之后,发现女儿在英语世界里大方自信,在中文环境下又变回那个有点胆怯的孩子。她认为这是国内从儿童一直延伸到国内的羞辱文化造成的。

      “孩子不应该因为他的个性,他的个人特点被羞辱。不要去相信一定要把孩子刻成一个模式才能获得幸福的鬼话。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喜欢自己。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无论有多少财富,都很难获得幸福的感觉。”不能同意更多。文章不短,亲们一定要看到最后哦。

      小秧到美国以后,人人都说她开朗了很多。每天放学,她都要求在班里继续待一会儿,看一本书,做一会儿AR(阅读测验)再回家。

      她做AR的时候,我就顺手帮她班主任做点事情,一般都是手工活:比如装订作业,整理学习用品。

      在等待的时候,我发现小秧有任何事情都会主动积极地去找她班主任沟通,完全不用我帮忙。


      9a7da46b4c544bd5af5cd10cf768ff03_th.jpg

      其实她英语还是有一些辞不达意的地方,但是她也不介意,一句说不清就再说第二句,直到说清楚为止。这让我很欣慰。因为小秧以前胆子非常小,总是什么事情都要让我帮忙。

      看起来似乎是孩子的性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实并非如此。为了让小秧不成为一个中文的文盲,我送她每周六都去上半天的中文学校。

      我们选的是简体字班,老师都是中国大陆来的,很多还有国内教学经验。在中文学校里,小秧又变成了那个胆小的,有事情不敢和老师沟通的孩子。

      一开始我觉得这很不可思议,因为小秧目前在口语表达上,总体来说还是中文强于英文。渐渐地我发现,小秧这种表现跟老师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并不是说中文学校的老师有多凶,中文学校的老师也都非常的友善。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最大的区别,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美国班主任说敏感是非常宝贵的品质

      我在微博里写过,小秧刚到美国上学时,语言不通,不敢一个人去洗手间。她的班主任每次都不厌其烦地随机安排一个小女孩陪小秧去洗手间。小秧班上所有的女孩,都陪小秧去过洗手间。

      我听了以后非常感动,觉得老师特别体贴,就特意去感谢老师。老师根本不以为意,说:“Sophie就是这样比较敏感的孩子,我小时候也这样。等她完全熟悉了,她自然会放松下来。”

      老师说得对,小秧很快就不需要人陪伴了。

      但是同样的情况,在中文学校,老师会很温和,很亲热地鼓励小秧大胆一点:“这有什么可怕的啊!你为什么不敢一个人去呢?”

      老师说得也没错,小秧是个听话的小孩。她也会鼓足勇气按照老师说的去做。

      二年级换了现在的班主任。本学期小秧得了好几个奖,什么最佳数学,最佳表现之类。可是那天我要上课,不能去参加。当我第一次告诉小秧我不能去时,小秧哭了。


      f22245261ba947e3a0ed2217a345f06a_th.jpg

      当时她班主任也在场,立刻过去抱抱她,表情非常遗憾地说:“妈妈不能来,我明白你的感受。不过我保证我会在那里支持你,为你加油。老师也会抱你,给你拍照。”

      老师还开玩笑说:“在学校里,老师就是你的临时妈妈。怎么样,我这个临时妈妈和你的妈妈像不像?”

      我有点不好意思,说:“Sophie是有一点敏感啦。”

      她班主任说:“敏感是非常宝贵的品质。Sophie总是非常在意他人的感受,她富有同情心。而且她很有艺术天分,观察力很好,这都是敏感的孩子的特点。”

      班主任并不是泛泛地夸奖,她还推荐小秧去参加学区举办的“小小艺术家”展示会。而且小秧的艺术课作品也总是被放在走廊里展览。

      华裔儿童对中文学校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而在中文学校的一次颁奖上,负责发奖品的老师和带孩子们领奖的老师沟通方式出了问题。

      发奖品的老师得到的指令是:错一个成语的是二等奖,有一个铅笔做奖品。

      带孩子们领奖的老师告诉孩子,一等奖在台上领奖,二等奖去某某老师那里拿奖。

      小秧是二等奖,她领了奖状,就拿着奖状下台去领奖品。发奖品的老师问她:“你错了几个成语?”她就懵了,因为卷子没有发回来,她只知道自己得的是二等奖,不知道自己错了几个。

      然后她就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是二等奖。那老师还继续追问到底错几个,小秧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于是那老师就说:“那不行,我不能把奖品发给你。”

      然后小秧就嚎啕大哭,到后面来找我。我也不清楚状况,就带她去找班主任,这才搞明白。

      她班主任听完之后,马上非常亲热,心疼地说:“傻孩子!二等奖就是错了一个成语嘛!你为什么不知道呢?”


      47011d4473df464a8a092256f3633179_th.jpg

      班主任告诉我,小秧哭了之后,她问出了什么事,小秧死活也不肯说,一定要找妈妈才行。

      班主任带着我和小秧一起去找颁奖的老师,那老师很不在乎地说:“你这孩子也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都不清楚。”

      在小秧的小学里,无论出了什么问题,哪怕确实是小秧犯了错,我也从来没有听到过哪个美国老师问过她:“你怎么就不知道?你怎么就不会?”

      这样的对比还有很多很多。小秧在我们培养下,学汉字很积极,愿意去上中文学校。而周围那些土生的美国华裔儿童,几乎全都对中文学校有极大的抵触情绪。

      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因为中文太难了,其实更大的原因,是中国老师的思维方式问题。

      美国教师证的背后,是实打实的操作课程

      美国老师个个都有爱心,圣母附体吗?非也非也,其实是美国老师个个都接受过正确的教师教育。

      本学期我选了一门儿童和青少年文学的课,全班同学大部分都是立志要做老师的,这是他们的必修课。

      这门课介绍了不同的儿童文学内容,从幼儿绘本到青春期文学。在分析每一个作品,老师都会先讲一段该作品针对的儿童心理特点。

      比如,儿童文学的阅读对象是十二岁以下。为什么是这个划分点呢?

      因为根据现有研究结果,12岁以下的儿童,并不能完全理解抽象概念。因为针对这一年龄层的抽象教育,如道德,应该以具体化的形象出现。


      8bd7b900b66d40c2bec95b532a9dc27d_th.jpg

      那节课我们分析的作品是where the wild thingsare,一个荣获多项国际大奖的绘本。

      最后一幕是主人公Marx回到他的屋子里,发现桌子上有一份热乎乎的晚餐。这份热乎乎的晚餐,就是将父母之爱的具象化。

      那本书从头到尾,没有说过“其实妈妈是最爱你的”之类。

      而针对孩子的言行特点,对于不同类型的孩子如何引导,如何处理不同的纪律情况,如何设计游戏来规范孩子的言行,会被分成不同的课程,全都是这些同学需要学习的内容。

      美国的教师证背后,是一门又一门实打实的操作课程。

      接触过这样的课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秧的美国老师虽然个性不同,能力也有区别,但基本言行个个都是合理的。

      孩子所谓的问题来自单一标准下的羞辱

      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对冲下,小秧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她在英语世界里大方自信,而在中文环境下就又变回那个有点胆怯的孩子。

      每次我提到这些区别,就会有人说:“谁让你在北京的时候不择校?重点学校的老师就不一样了,个个都是高材生,懂得尊重孩子。所以啊,还是要买学区房……”

      于是你看,这又成了新的侮辱点,学校的老师说话方式不够体贴孩子,那还是你错了。

      谁让你不择校,你不去混成一个人上人。正如王小波在红拂夜奔里讽刺的那样:与其恨路不好,不如恨自己是个老百姓。

      很多人说我最近写得太少了,一来是我功课比较忙碌,二来我也确实有点不想写的感觉。

      因为写了马上就会有人骂你不爱国,找漏洞,说你编故事,以偏概全。接下来,“问题都要一分为二,美国的教育就真的好吗?……”

      但是想来想去,还是应该写出来。因为我收到太多苦恼的家长私信,跟我诉说他们的孩子有问题,不知如何改进。

      我也不相信这是个你花钱择校就能高枕无忧的问题,因为其中很多家长,孩子上的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

      但其实99%的孩子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所谓的问题其实就是来自一个单一标准下的羞辱。所谓的改进就是希望孩子改变自己的个性。


      6ba019b87cd44a1490a8078f46feba78_th.jpg

      敏感,胆小,好动,基本上是家长苦恼的前三名。但是在我看来,这都是优点,不是缺点。

      敏感的孩子有艺术气质,有极为丰富美丽的内心世界;胆小的孩子懂得判别危险,逻辑性往往很强;好动的孩子体力充沛活力无限,行动力和勇气往往都很强。

      这么珍贵的特点为何会令家长苦恼?因为在外界权威评价体系中,这三项都是缺点,应该被矫正。

      你敏感,你就会介意别人对你的羞辱,所以你玻璃心。因为“你为什么那么介意?小孩子想那么多干嘛?”

      你胆小,你就不会争不会抢,所以你活该得不到资源。因为“你为什么不变得大胆一点”?

      你好动,你就不能一动不动地坐满45分钟,老师就有权羞辱你,因为“别人怎么就都能坐着”?

      我想说一句非常难听的话,那就是,我国主流价值观里,有一个完美的儿童形象。

      这个儿童形象里,最最核心内容就是:可以愉快地接受各种有可能的羞辱。最完美的儿童就是,大人希望你怎样就怎样,大人对你不需要体贴。

      因此我们一向提倡“装傻”——但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羞辱不会让孩子进步,只会让孩子压抑自己

      羞辱文化一直延伸到成人世界。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避开这种羞辱。

      每当有负面新闻,比如,有关安全,诈骗之类的爆出来时。就会产生一部分免疫人群,得意洋洋地羞辱另一部分中招的人。

      搞金融的嘲笑搞生物的不懂金融,所以中了明显的圈套。但是不要紧,过一阵子,搞生物的又可以在疫苗问题上反击搞金融的连基本概念都不清楚,所以听风就是雨,说的话让专家笑掉大牙。

      写到这里,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往下写才好。这也是我最近动笔很少的原因之一。我确实有很多感触,可是我不知道我能得出什么结论。

      这些问题都太大了。想来想去,还是回到初衷。我想我的读者大部分都是为人父母的人,每个人面对的都是相似的困境。

      这个困境就是我们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恐慌,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够好,将来不能拥有一个足够美好的未来。

      我想说的就是孩子是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个性的,孩子不应该因为他的个性,他的个人特点被羞辱。

      不要去相信一定要把孩子刻成一个模式才能获得幸福的鬼话。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喜欢自己。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无论有多少财富,都很难获得幸福的感觉。

      羞辱不会让孩子进步,只会让孩子压抑自己。有时候因为孩子压抑了自己,给了你一种孩子在进步的错觉,这是假象,因为压抑从来都不是一种幸福的状态。



      21fefab553de42c897b568af2e4eb12a_th.jpg

      更有很多时候,羞辱本身就是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像小秧的胆怯,不敢说话,只存在于中文学校里。

      大家看我现在既是能汇报方案的建筑师,又曾经当众筹办业委会。我现在美国念文科,在一众敢于表现的美国本土学生里,我依然是课堂表现最佳的那一个。

      无论如何,我都不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吧?我告诉你们,我一直到中学,都是个几乎从来不跟成年亲戚讲话的孩子。

      我被很多亲戚评价为“这孩子太奇怪了,一句话都没有”。

      而我清楚的记得那种感觉:起初仅有的几次对话令我感觉我不知道怎样对他们说话才是正确的,我每一句话都可能引来羞辱,尽管其中有些是出自善意。所以我选择了沉默。

      我当然知道我们的环境不够理想,所以各位父母才应该更坚定地给孩子家庭的支持。

      有时候环境确实会让人怀疑自己,一遍遍地问自己:“是不是我错了。是不是我太没用。”所以我还是尽量鼓起勇气,去描述一些不太一样的环境。

      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告诉那些总感到窝囊或是无力的人们:我们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环境。就算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也不要因为这种环境而去怀疑、羞辱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编译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AdelaideBBS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编译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其他网友还看了 ...

      登录发布 生活求助 搜索

      Copyright @ 2022 Adelaide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User Agreement

      客服号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