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elaideBBS.com_阿德莱德中文网_南澳华人论坛_阿德莱德租房_工作_交友_同城 AdelaideBBS.com中文网

标题: 出售两个日本直寄来的全新象印焖烧罐(裸粉&果绿 260ml) [打印本页]

作者: TOTORO    时间: 20-7-2014 15:15
标题: 出售两个日本直寄来的全新象印焖烧罐(裸粉&果绿 260ml)
本帖最后由 TOTORO 于 2014-7-20 15:21 编辑

出售日本直寄全新

象印保温保冷焖烧罐
SW-GA26-GF 裸粉&果绿各一个 260ml
价格$55(已含日本到澳洲的运费)

微信:lml_gg


现有果绿&裸粉色各一支

上两图是实拍实物图,包装都还未拆哦~

象印焖烧罐介绍
保温效果:1小时→85℃以上,6小时→64℃以上
保冷效果:6小时→9℃以下

优势

采用真空断热技术保温时间更持久

闷烧杯杯壁采用电解抛光,使杯壁残留物更容易清洗

杯盖子可以全部拆卸水洗,更加安全卫生,不留污垢

焖烧杯口采用树脂制造并去除味道,使亲使用时口感更佳

保温保冷技术使亲可以存放更多种风格口味的料理

焖烧杯焖粥的小诀窍

1. 白米放入罐子内,加开水预热,将水倒出

         2.再加入开水盖上盖子,焖90-120分钟打开盖子,即可神奇的享用诱人的白米粥了

3.注意:水要开水,低于90度的水是不可以焖的哦

                米要少一点,开水要多一点,要不焖出的效果不好



作者: TOTORO    时间: 20-7-2014 15:28
楼主自抢沙发~只想说焖烧罐真的很好用,今天自己还用它带粥喝了~
小号的焖烧罐很适合给能吃辅食的宝宝带饭带粥用!长时间保温,并且还可以自己焖粥,真的很神奇!
大人可以当饭盒用,带需要保温的午饭之类的,完全不用担心中午会吃冷饭
楼主自己用的粉色,身边很多有宝宝的妈咪也有给宝宝用喔~推荐!

作者: TOTORO    时间: 20-7-2014 15:30
焖烧罐神奇菜谱献上:
焖烧杯煮粥的方法
先将豆子用水浸泡6个小时左右至变软,用沸水将泡软的豆子和大米煮开,导入焖烧杯内(离壶口约4cm)迅速将盖子选盖上,5-6个小时后便可食用。
炖补品也同这个方法一样,而且同次材料可多次炖煮,极其适合。

焖烧汤食货肉类的方法
先将材料在锅上煮沸,加入调料(根据不同的材料煮1-3分钟);然后将焖烧壶用少量沸腾开水烫热倒干,再将锅里煮着的东西倒入壶里(容量在壶的80%——85%为佳)

煮鸡蛋的方法
先将鸡蛋洗净放入壶里,加入适量沸开水,预热鸡蛋和壶体、倒干,然后再加入沸水至将鸡蛋淹没为止,随机旋紧壶盖;1小时后开盖即可食用。
使用此壶进行保温或者保冷时,先进行预热或预冷,效果更佳。

焖烧汤食货肉类的方法
先将材料在锅上煮沸,加入调料(根据不同的材料煮1-3分钟);然后将焖烧壶用少量沸腾开水烫热倒干,再将锅里煮着的东西倒入壶里(容量在壶的80%——85%为佳)。


作者: TOTORO    时间: 20-7-2014 15:32
焖烧罐糖水菜谱:


冰糖雪梨
1.雪梨去皮、去核切成块。
2.锅内注入清水,下水雪梨,用小火煮透待用。
3.待雪梨煮透后、再调入红砂糖、盐煮片刻,倒内碗内即成。

绿豆糖水
1.绿豆洗干净放一大碗,加入开水放微波炉高火3分钟。
2.然后趁热倒入膳魔师杯子里,加盖放一夜。
3.第二天早上就能喝去火去燥的绿豆汤了,记得加冰糖啊。

木瓜银耳羹
只需要将银耳泡发,跟木瓜一起放进内锅煮上十分钟,然后放进外锅盖上盖子就可以等着吃了。

枸菊银耳汤
枸杞和菊花清洗干净。花生剥出花生仁。提前一晚将所有物料一同放入焖烧杯,冲入适量开水,放置几个小时.

红枣冰糖水
手撕几枚红枣进保温壶,再加冰糖,再加开水进去,盖好盖子,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喝到稠稠感的红枣糖水了。或者不加冰糖喝的时候加蜂蜜。春天吃红枣可以的。



作者: TOTORO    时间: 20-7-2014 15:35
焖烧罐粥菜谱:

皮蛋瘦肉粥
1.準備皮蛋,瘦肉.米各適量。
2.將皮蛋,瘦肉.米沸水煮開后倒進膳魔师燜燒罐。
3.一個小時后,香噴噴的皮蛋瘦肉粥就好了。


香蕉粥
1.香蕉切小片,大米淘净后在温水中净泡半小时。
2.然后和香蕉一起倒入焖烧罐,加沸水焖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品尝浓醇香滑的香蕉粥喽。

早餐鸡蛋麦片粥
水果干果麦片4大勺(非快熟或即冲麦片)+一粒方糖+一个鸡蛋,按次序放入焖烧杯,加煮沸开水至螺旋线,拧紧盖子带着上班。1.5小时到达单位,开盖即可食用。








欢迎光临 AdelaideBBS.com_阿德莱德中文网_南澳华人论坛_阿德莱德租房_工作_交友_同城 AdelaideBBS.com中文网 (http://shengda668.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